【正念育兒】原來孩子不是故意要挑釁,而是在理解規則。

Published by

on

「你是不是在挑釁我!」

  前天晚餐時,我跟孩子說:「請你不要把手放在水杯裡」,孩子把手從水杯中抽出來之後,又馬上伸進去,還說:「這樣嗎?」。當下我馬上就說:「就跟你說了不要把手放在水杯裡!」,孩子再次把手拿出來,這次變成用整個手掌蓋住水杯,又說:「這樣呢?」。以前遇到這樣的情形,我心中就會浮現「你是不是在挑釁我!」的念頭,然後會有點不高興,這次我對孩子有了全新的理解。

孩子只是以「行動」來理解父母所說的規則

  我這次在跟孩子互動的時候,忽然意識到,孩子這樣的行為表現,並不是要挑釁,而是要以「行動」來理解規則是什麼。大多數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語言能力,可以跟別人進行生活化的溝通。大人們很容易誤會他也有相應的理解力,可是孩子其實是難以單純透過語言來理解規則的

  我忽然想通,這就是發展心理學中的認知發展論所提到的「感覺動作期」的概念,也就是孩子是透過「行動後得到內外在感受的回饋」在學習的。以我孩子為例,他聽到我說的規則,就開始行動(再次把手放進水杯裡,又變成用整個手掌蓋住水杯),然後他得到了內外在感受的回饋(看到爸爸在搖頭、聽到爸爸的聲調變低沉、手被爸爸抓住…),之後他就沒有這樣做了。

想要遵循規則的人,才會嘗試去理解規則

  當我理解到孩子這樣做只是為了理解規則時,我就不再覺得孩子是故意在挑釁我,也不會不高興。在這樣的狀態下,我也能夠進一步理解到孩子其實是想要遵循規則的,因為只有想要遵循規則的人才會想要理解規則,不想遵循的人根本不會管你,還問你是不是這樣,或是在那邊觀察你的反應。

感覺動作期不是0-2歲嗎?

  有些唸過發展心理學的人會說,感覺動作期不是0-2歲嗎?怎麼到三歲了還這樣?別忘了,即使到前運思期(通常為2-7歲),孩子的認知功能還是非常有限的,所以孩子也會自然地運用過去自身所擁有的能力。就像我們會騎腳踏車也會開車,身為大人的我們有時候也會騎腳踏車一樣。

學習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及的

  也有些人會說孩子透過這樣的方式學習之後,還是會做同樣的事情。的確是如此,不過別忘了,即使是大人,也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一學就會,還能夠展現出來。給孩子一點時間,他會慢慢形成新的行為習慣的。

運用「初心」重新理解孩子

  我覺得這次我能夠對孩子有全新的理解,歸功於我運用正念中的「初心」原則/態度在同樣的事情發生時,不掉入過去習慣的反應,包括認知和情緒的反應,重新去感受、思考和理解眼前的孩子。也許不是每次這麼做,都一定能夠有全新的理解,不過我相信這樣做對於理解孩子是很有幫助的。不要輕易地認定孩子就是什麼樣子,親子關係就會有更多可能性!

  祝福大家也能夠找到親子關係中的更多可能性!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本文很榮幸被親子天下採用

想要瞭解更多的育兒資訊,或是和其他人一起討論育兒遇到的難題,
也可以加入我經營的社團《正念育兒 X 平和教養

更多不同主題的文章及生活點滴也可以看這邊

FB《張銓諮商心理師
→ 近期主要介紹"正念"、"親密關係"、"生命力"的相關內容

部落格《玻璃心爸爸的育兒生存指南
→ 主要寫跟"育兒"和"教養"有關的內容,也有"爸爸的心聲"還有"這個
  時代爸爸的樣貌"

部落格《在諮商中與美好相遇》:
→ 主要寫跟"諮商"和"創作"有關的所思所想

IG《realcounselorcc
→ 基本上跟臉書同步,不過會寫一些靈光一閃的有趣想法

photo from flockr shot by Philippe Put

發表留言

使用 WordPress.com 設計專業網站
立即開始使用